1952年春季,毛主席正在黄河流域进行视察。当时,他与随行人员正在进行愉快的交流,气氛温馨和谐。然而,突然资管配资开户,办公室主任汪东兴打断了谈话,递给了毛主席一封信。毛主席看完信后,脸上的笑容突然消失,变得凝重,立即要求召见当地负责人。这一举动令在场的人感到十分意外。那么,这封信究竟来自谁,竟能让毛主席表现得如此不同寻常呢?
原来,这封信来自岳飞的后代,具体是岳飞的第27世孙——岳昌烈。他的信内容是向党中央和毛主席请求救助。汪东兴知道,毛主席一直非常推崇岳飞,因此这封求救信应该能引起毛主席的特别关注。信中描述了岳昌烈的困境,如果毛主席能早些看到信件,或许能够尽早解决他的困难,帮助他渡过难关。确实,这封信也最终因为毛主席的批示,使得岳昌烈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。
展开剩余82%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知道,毛主席一直对岳飞充满崇敬。他常对身边的年轻人说:“在国家遭遇外辱,自己面临挫折时,应该多读读岳飞的故事,这对你们的成长帮助极大。”毛主席不仅如此说,还一直以身作则。无论是曾在延安抗日大学的开学典礼上,还是在日常生活中,毛主席常引用岳飞的名言来激励大家,尤其是岳飞那句《满江红》中的“莫等闲,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!”这句诗,曾在抗日大学的开学典礼上,激励无数青年奋勇前行。那时候,青年学员们听到这些话,深受震撼,纷纷投入到抗战和新中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。可以说,岳飞的精神激励了无数人,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英雄象征。
正因为毛主席如此推崇岳飞,汪东兴才毫不犹豫地把岳昌烈的求救信递交给毛主席。打开信,毛主席看到的第一部分是岳昌烈的楷书,工整又端正,其中抄写的是毛主席的诗《七律·长征》。这一幕让毛主席感动不已,毕竟自己的诗句经过多年流传,依然为百姓所称颂,显示了人民对自己的尊敬。
然而,随着毛主席读下去,他的脸色逐渐变得沉重,与刚开始的轻松神情大相径庭。毛主席沉默思考时,身边的工作人员没有人敢打扰。汪东兴对此感同身受,因为他深知,毛主席思考时总是专注且不容打扰。终于,毛主席深吸一口烟,缓缓抬头对汪东兴和其他人说道:“给他帮帮忙吧,他现在的生活非常困难。”
原来,毛主席所说的“他”指的正是岳昌烈。岳昌烈,岳飞的三子岳霖的后代,性格刚烈。尽管祖先的辉煌成就深深影响了他,但岳昌烈一直过于依赖祖宗的光辉,缺乏实际的生存技能。虽然岳昌烈曾经在清朝光绪年间考取过秀才,但他并没有获得什么显赫的地位。多年来,他一直在贫困和孤独中挣扎。
岳昌烈生活的困境也与他的性格有关。他自认出身书香门第,本应成为世家大族的一员,但家道衰落,最终陷入贫困。他曾经担任一所中学的老师,但因为脾气过于固执,经常与同事和学生发生争执,导致他最终被学校解雇。孤独的他一生未婚,祖产也被消耗殆尽。由于长期缺乏收入,岳昌烈住在一个破旧潮湿的弄堂里,家中甚至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。作为岳飞的后代,居然过着如此困苦的生活,实在令人心痛。
然而,毛主席在审视岳昌烈的情况时,除了关心他的生活问题,还十分重视如何让他自力更生,摆脱困境。这体现了毛主席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的理念。毛主席特别在汤阴县视察时,看到岳庙香火鼎盛,百姓依然怀念岳飞,心中无比欣慰。他认为,这不仅说明了人民对岳飞的深厚敬意,也反映了一个真理:只有为国家和人民奉献,才能获得真正的尊敬和怀念。
在这次视察后,毛主席与工作人员交流时动情地说道:“我小时候第一次知道岳飞时,他对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指明灯。你们现在随时都能读到岳飞的故事,这真是幸运。”毛主席回忆自己小时候如何在私塾中偷偷阅读岳飞的事迹,深受其影响,始终把岳飞视为英雄。每当他陷入困境时,岳飞那种为国为民、百折不挠的精神便成为他不竭的动力源泉。
毛主席也告诉工作人员,岳飞之所以能够战胜无数敌人,正是因为他灵活应对每一个局势,而这种灵活性正是许多人未能理解的重要品质。毛主席强调,建国后有些同志容易松懈,但如果不能保持灵活和进取,就可能走向岳飞后人的困境——只依赖过往的荣耀而不去实际改变现状。
最终,毛主席并未忘记岳昌烈的困境。他在视察后询问相关政府工作人员,为什么岳昌烈如此贫困。工作人员解释说,岳昌烈固执且与人交往困难,这导致他无法改善生活。然而,毛主席依然为他的求救信做出了批示,认为应该给予他一些帮助,让他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。
随后,浙江省政府根据毛主席的批示,提供了生活补助,并为岳昌烈提供了写作工作,确保他能够自食其力,安度晚年。岳昌烈终于摆脱了困境,开始撰写历史资料和回忆录。
这封看似不起眼的求救信,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关注,体现了毛主席对岳飞后人的关怀,也展示了他“人尽其用”的智慧。这一事件让人深刻感受到毛主席不仅关心民众的生计,更关注他们的未来发展,体现了他作为人民公仆的伟大胸怀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联华证券策略_专业杠杆炒股公司_正规杠杆炒股平台观点